最近剛好半強迫的上了一堂類似自我成長的課程。課堂主旨為「確立與追逐夢想」這老掉牙的題目。課堂上老師說:「首先要確立自己人生的終極目標,並且時時檢視自己現在所做的任何事情是否都是為了達成那個終極目標的手段。」同時老師要求學生們在圖畫紙上畫上自己的夢想。

引起我注意的是,全班超過三十名學生,竟然有一半以上的人的夢想都不外乎是以下兩點:1.「成為有錢人」、2.「環遊世界」。

第一點作為夢想來說實在過於空虛,我從來認為賺錢只是達成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金錢」本身是毫無價值的。因此第二點夢想的發想就顯而易見:對於不知道工作的終極目標為何的人而言,工作之餘的旅行成了一種「小確性」。持續的工作後總需要休假放鬆,休假就會旅遊,旅遊讓人感到幸福,因此工作時就會想著旅遊。在工作沒有其他的目的性可言的情況下,環遊世界當然就被填鴨式的放進了答案欄。 

我們出生在台灣經濟奇蹟的榮景的尾聲,並且緊緊隨著台灣民主開放的進程而成長。我們自幼生活在開放的社會裡,但受著傳統式的教育與思想規範。「讀書、成家、立業」像是一種根深蒂固的信仰。除了少數早早發現夢想而勇於追逐的人之外,大多數的人只是依循著社會的成規無目的的向前邁進,大家不被要求也不願花心力去尋找屬於自己的夢。

但當我們甫出社會時,卻看見中生代的前輩們仍細數著奇蹟年代時的斷簡殘夢、緊握著一切資源長談昔日風光;而曾經繁華一時的新興產業也剛好在這時走向末端。我們看見社會中充滿的不公不義,發現自己曾經有的信仰逐漸消逝殆盡。可悲的是當我們認識到這現實時卻幾乎沒有重新尋找夢想的時間和空間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流浪人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